请登陆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性区曾被叫作死区、稳定区、最少干扰区、平衡区、生物义齿空间、义齿空间及潜在义齿空间等。1976年,Beresin等对中性区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他们指出,当全口所有天然牙缺失后,口腔内出现一个空间为潜在的义齿间隙,在这个间隙内,舌肌向外的力与唇颊肌向内的力相等的区域就是中性区。此后,这一概念得到统一并被用于全口义齿修复中。第九版口腔修复学术语表将中性区定义为唇、颊、舌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在这一区域内唇颊侧肌肉与舌肌之间的力量相同。中性区理论源于肌动力平衡理论。正畸学家认为牙齿萌出后受口周肌力的影响而不断改变位置直到牙弓内外肌力平衡,牙弓形态才能保持最后的稳定状态。
什么是中性区技术
采用中性区技术进行全口义齿修复时,在常规制取印模、灌制模型、确定颌位关系后,需使用印模材料制取患者的中性区记录。然后采用导板技术将中性区位置及形态转移到全口义齿的工作模型上,将人工牙排列到中性区位置并形成义齿个性化的磨光面,最终制作成为中性区全口义齿。
中性区技术的适应证
中性区技术使义齿的制作变得更加复杂,成本也有所增加,对于牙槽嵴丰满的无牙颌患者并未体现其优势,因此主要应用于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牙列缺失患者的常规全口义齿修复,以及一些上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患者,可以提高义齿的固位与稳定。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中性区义齿修复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还有一些牙列缺失或缺损的患者,由于患有小口畸形、脑外伤、帕金森综合征、贝尔面瘫和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等病变,或舌部分切除术后,导致口腔内肌肉活动不协调。与采用常规的方法确定排牙位置和磨光面形态相比,利用中性区技术制作的义齿与现有的神经肌肉功能相协调,更有利于固位和稳定,从而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还有一些牙列缺失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颌面部缺损,例如下颌骨部分切除或上颌骨切除术后的患者,大量缺失的软硬组织以及瘢痕组织使赝复体或阻塞器很难获得固位,采用中性区技术有助于提高修复体的固位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