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398|回复: 0

[干货] 牙拔除后拔牙创愈合及种植体植入时机

[复制链接]

牙拔除后拔牙创愈合及种植体植入时机

发表于 2024-1-5 18:07:57 来自 干货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2398 0 查看全部

请登陆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牙拔除后,血液和少量唾液混合物充满拔牙创。半小时内形成血棍块随后机化,2天以后,血凝块被含有丰富血管和胶原纤维的肉芽组织包埋。4天以后,在逐渐溶解的血凝块中出现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新的血管网也开始出现。血凝块中心开始溶血,周围纤维组织生长活跃,并开始机化。


180753deuze6jeyjepsp55.jpeg


在此期间破骨细胞吸收活跃,拔牙窝牙槽峭出现吸收,尤其在微小骨折存在时,此种现象更为明显。1周以后,拔牙窝内充满成纤维细胞、新生的胶原纤维和血管,硬骨板开始吸收和改建,创口表面的上皮细胞开始增生爬入,在拔牙创的根尖部位开始形成类骨质。3周后,出现较致密的胶原纤维,从拔牙创根尖部开始出现编织骨,创口表面被新生的上皮细胞完全覆盖。


约6周左右新骨充满拔牙创,在X线片上能清楚地显示新骨的彩像,两个月后新骨形成,骨小梁仍处改建之中,上皮角化已完成,拔牙创表面的牙龈形态和上皮结构与正常附着龈相似。之后进入新骨的钙化、改建和牙槽峭顶骨质吸收比较活跃的时期。大约在术后3个月左右能够形成完全正常的牙槽骨组织。因此传统的种植体植入时机为牙拔除3个月以后。来源:爱口腔


牙拔除时由于操作不当或牙一牙槽骨粘连可能导致过度的创伤和牙槽骨骨折。牙槽骨骨折或微裂都可能引起机体的错误判断,使破骨细胞活跃,导致拔牙创愈合过程中的吸收优势反应,造成骨量丧失,因此拔牙时要尽量遵从无创原则,一旦发现有骨折应釆用屏障膜加以保护。来源:爱口腔


因此建议在牙槽骨和牙龈健康的状态下,前牙拔除后,为了减少牙槽峭吸收,防止龈缘和龈乳头萎缩,可以进行即刻种植。当然即刻种植修复的设计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包括患者局部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健康状态、口腔卫生条件,咬合关系和患者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


从拔牙创愈合和新骨成熟的角度出发,一般将种植体植入的时间尽可能推退到半年或1年以后,以使植入的种植体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但是长期牙齿缺失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①因缺乏机械剌激导致牙槽峭吸收和丧失,并引起龈乳头萎缩;


②临时义齿基托对局部组织是非生理性剌激,将加快牙槽峭的吸收和表面粘膜的平坦化;


③当邻牙存在牙槽骨吸收和牙龈萎缩时,容易发生倾斜和松动;


④容易发生对颌牙过长;来源:爱口腔


⑤影响患者的美观和咀嚼功能。


因此尽可能提前植入种植体是有益的,从拔牙创愈合的角度出发,拔牙6周后,创口表面软组织已形成附看龈,拔牙创内已充满了新生的编织骨,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愈合和拔牙创的进一步愈合可以同步进行,有利于防止牙槽峭的过度吸收和缺失,维持牙龈乳头的形态,同时有利于缺失牙后形态和功能的恢复。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发现这种种植时机的变化导致成功率的显著差异。拔牙创的异常愈合包括刨口感染和创口内炎性肉芽组织生长。造成拔牙创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有:


①血凝块在24小时内脱落,创口暴露,牙槽骨堪发感染、坏死;


②由于牙碎片等异物的存在导致血凝块感染,继发牙槽骨感染、坏死;


③由于血供不足和某些系统疾病,如慢性肝病等因素,导致血凝块形成不足,纤维蛋白溶解,牙槽骨暴露继发感染。


④牙周组织炎症,牙龈上皮生长缓慢,凝血块表面上皮愈合延迟导致血凝块感染。


炎症控制之后创口重新愈合时,常常伴有显著的牙槽峭吸收,新形成的牙槽骨骨量不足,表面软组织向内凹陷。骨改建所需时间延长。因此应适当推迟种植手术的时间。在临床上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应当给予重视,尽量弄清原因,避免种植术后并发症。


180753b43bb208b1b5x2zb.jpeg


创口内炎性肉芽组织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拔牙创内残留的根尖部肉芽组织生长或残留在牙周的肉芽组织向拔牙创口内生长所致。这种肉芽组织和拔牙创愈合初期形成的肉芽组织不同,后者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是新骨形成的支架,而前者血管显著増生,缺乏成纤维细胞而富含破骨细胞和炎性细胞。临床上发现炎性肉芽组织具有一定的侵袭行为,不但干扰了骨的形成,而且对局部牙槽骨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加重了牙槽峭的骨量丧失。推迟种植手术的时间也并不能使其骨化。在临床上一经发现应尽早打开创口,刮除炎性肉芽组织,引导骨再生,使拔牙创口重新骨化,4~6个月后再进行种植体的植入。如在刮除肉芽组织后周围的牙横骨壁均较为致密光滑,且引起的骨缺损较少时,可以进行同期种植体植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